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学龄前 > 学龄前心理 > 育儿:请将不如激将

育儿:请将不如激将

[2007-10-14 17:28] 作者: 佚名 出处:互联网 录入: zhouqiang
关键字: 潜意识 心理学 教育
导读: “潜意识”是深层心理学的概念。这个概念产生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,但它的流行却自19世纪末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开始。“潜意识”也称“无意识”,是相对于“意识”而存在的大脑活动。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其活动之时,活动的发出者并不自觉到活动的存在。所以,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“不自觉”。“潜意识教育”就是在孩子“不自觉”的情境下施加教育。它和让孩子们自觉到的“正面教育”应该是互补的。二者比较,颇有趣味。

“学琴的孩子不变坏” 

  民间有一句老话是“学琴的孩子不变坏”。“学琴的孩子不变坏”,这个说法当然是相对性的说法。这个“相对性”表现在:一,不是说一切学琴的孩子都不变坏,而是多数学琴孩子比较难变坏;二,“学琴”在这里不光指学会弹琴,更指学会欣赏琴音;因此,被强迫弹琴,对琴音一点不爱好的孩子是不在此列的。 

  然而,即使是相对真理,也存在一个解释吧:学琴的孩子为什么不变坏?——这又牵涉潜意识教育的问题了。 

  其实,人类的所有行为不光受意识支配,更受潜意识的支配。潜意识的不满足,经常是推动人发动行为的动力。一个人受到潜意识的压力,几乎必然地会采取行动以使这个压力得到缓解。缺乏文化艺术教养的孩子,缓解方式一般比较激烈,容易采用攻击性手段。比如开口骂人、动手打架、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等。但能欣赏音乐的孩子却懂得温和的缓解方式。他们的心理节奏比较平和,他们在待人接物中因而也会比较优雅得体,这使他们不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,不容易做过激的伤害别人的事。

  这就是,学习音乐能在潜意识层解决品德问题。也即是说,不必对孩子说,我要对你进行品德教育,而只要播放优美的音乐,孩子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接受着道德教育。 

  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思品课成绩很好的学生,行为有时并不是那么好,尤其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。这就是说,德育的难点在于容易停留在口头或纸面,而难以内化成为学生“自我”的品质。要“内化”,就不能不触及学生的潜意识。要过好“内化”关,教育的年龄最好从幼儿开始;最佳的方法往往是运用潜意识的暗示法。 

  潜意识暗示,除了隐藏在优美的音乐里,还隐藏在健康的童话和游戏之中。心理学家认为,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“童话时期”。在幼儿期儿童的心目中,万物都是有灵性的,木头、石头会说悄悄话,树叶跟树叶会是好朋友。这种想象力是童话的想象力,也是游戏的想象力。富有想象力的孩子,能把一段木棒、一个瓶子想象为和自己玩游戏的小朋友,玩得热火朝天。 

  研究表明,在童话和游戏里存在潜意识的暗示,这类暗示能使儿童较容易摆脱自我中心,进入他人的世界。当然,还应补充的是,这里说的童话和游戏,应该指的是健康的童话和游戏,不同的童话和游戏的潜意识暗示是不同的。这在潜意识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。在健康的童话和游戏里,儿童的“自我”在各种“替代”和“扮演”中能通过进入到其他人的世界,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情感。研究者曾让一对互不相让的小姐妹玩游戏,姐姐扮演妹妹,妹妹扮演姐姐。游戏玩得很高兴。玩完之后,一对小姐妹开始互让玩具了。她们在潜意识中已接受了对方对玩具的需要,并由此而开始产生“同情”这一德育元素。 

  德育,自“让玩具”开始就有可能从内部坚实地建立起来。

如何给孩子立规矩   音乐滋养优秀孩子  时尚妈妈 育儿十宗罪

小筷子激发大智慧  怎么培养婴幼儿的好奇心  精典育儿49条  

[1] [2] [3] >>继续下一页
潜意识的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