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学龄前 > 学龄前教育 > 四大案例保护孩子自尊心

四大案例保护孩子自尊心

[2008-01-21 14:57] 作者: 佚名 出处:其他 录入: chenyisi
导读: 每逢长假来临,平时工作繁忙的父母带孩子走亲访友的机会多了起来。但孩子到了亲友家,常会有令人尴尬的情况发生,令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。此时,要不要严管孩子,怎样在照顾主人的自尊心的基础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争取孩子的配合,是每位父母特别关注的事。

四大案例保护孩子自尊心

  每逢长假来临,平时工作繁忙的父母带孩子走亲访友的机会多了起来。但孩子到了亲友家,常会有令人尴尬的情况发生,令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。此时,要不要严管孩子,怎样在照顾主人的自尊心的基础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争取孩子的配合,是每位父母特别关注的事。

  案例一:孩子乱翻主人家的东西

  小明(化名)妈妈带小明外出做客时,最怕他满屋乱窜,不经主人允许,乱翻人家屋里的东西。小明还是个电影迷,看到人家书柜里的小摆件,甚至会爬上凳子去取出来,激动得大叫:“这是我最喜欢的变形金刚,还有加勒比海盗船!”

  专家剖析:

  这些孩子没有建立“私人领域”和“共同领域”的概念,父母也从未对其进行过教育,在家中也是任由他乱翻看父母的东西,这样的孩子来到别人家,更会因好奇心的驱使,变成一个“翻箱倒柜”的“讨厌鬼”。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坏毛病很简单,除了讲述道理外,只要父母在家扮演过“闯入者”和“讨厌鬼”的角色,硬要拿走孩子的心爱之物,孩子就会明白,“夺人之爱”是一件多么让人愤怒的事。

  案例二:孩子特别不愿和主人打招呼

  小琳(化名)性格内向,妈妈为了让她与人多交流,多次带她出门做客。而小琳来到主人家做客时,其他表现还好,文静、不吵闹,但就是喜欢自己呆在一边,不愿张口和主人打招呼。

  专家剖析:

  5~6岁的孩子,已经有了自主意识,硬被要求按父母推算的辈分喊人,让他们感到窘迫和不自然。孩子需要一种更自然、平等的交往方式,父母可以尝试帮助他与主人家某一两个成员的对话作为入口,比如:“宝贝,叔叔家有很多漂亮的金鱼,你想不想跟他一起去喂鱼?”或者,“奶奶的绷绷绳玩得很好,你愿不愿意与她一起玩?”孩子很有兴趣地跟着叔叔或奶奶进入他们的“交流小圈子”,不出半小时,孩子就会自信地认下一个“忘年交”,开口喊人毫无障碍了。

  案例三:亲友送礼物,孩子全要贵的

  江江(化名)从小父母对他要求很严,很少乱花钱。但他每次作客亲戚家,就完全变了一个人。亲戚带他出去买冷饮,他都挑最贵的;亲戚送他礼物:溜冰、滑板车,他都毫不客气地说:“价钱不是问题,(营业员)阿姨,你帮我拿最好的。”

  专家剖析:

  对于这类孩子,父母一方面要在平时设置一些“奖励时刻”,来帮助孩子实现一些必要的消费欲望,不要让他的消费欲望全都压抑着;另一方面,要跟亲友有一个事先的沟通,讲清自己对孩子设定的一些消费底线,比如送孩子的礼物不要超过多少金额;带孩子外出就餐一般不超过多少金额……两家人尽可能取得一致,这样,孩子在消费方面的胃口就不会高到让主人尴尬的地步。

  案例四:身为“大孩子”的他,从不让着“小小孩”

  6岁的晶晶(化名)特别不愿意到舅舅家去,舅舅的孩子比晶晶小两岁。每次晶晶呆不了半天就吵着要回家。有一次从舅舅家出来,妈妈忍不住发火了,说晶晶一点都不知道让着表弟。晶晶大哭起来,说:“就因为我大两岁,我什么都要让着弟弟。我们一吵架,你就过来说我;买给他的玩具也比我的好……”原来,孩子之间的纠纷引起了女儿这么大的不满。

  专家剖析:

 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很难在作客的短时间内建立一套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规则,比如,大一点的孩子要负更多的责任,遇到纠纷要忍让。现在的孩子没有这个概念,他们更希望彼此之间以朋友的关系相处,也就是说,公平是首要的,不能因为孩子大一两岁,就忽略了他的情感需求。因此,在孩子之间产生纠纷时,父母们最好别插手。而一旦孩子们自己解决了纠纷,他们之间的友爱与凝聚力会更上层楼。

[1] >>继续下一页
父母的问题